前兩天與好久不見的朋友聊起R&B和明年復出的D'Angelo,言談之後,我忽有幾許體悟。
原來,R&B不只在台灣,連在美國也出現「失落的年代」。
從2011年下半年至今發片的幾張R&B專輯為例:年輕一點的是35歲的Eric Roberson(Mr. Nice Guy)和已屆40歲的Joe(The Good, The Bad, The Sexy);其次,曾經短暫叱吒風雲的Johnny Gill(Still Winning)、從幕後辛苦走到幕前的Gordon Chambers(Sincere)、Donny Hathaway的女兒Lalah Hathaway(Where It All Begins),還有剛過50大壽的Keith Sweat(Til the Morning),他們都是1960~69年次的老手。
這6張唱片沒有一張是正規的大廠發行,這在以前(1990~2000年),簡直是不可能的事。它們依然沿襲90年代的酒釀精神,以純粹、誠摯心意收服人們的耳朵,而且你一聽之下可能會懷疑「到底誰才是正統的R&B」,因為這些歌曲與時下流行樂似乎有著一定程度的差距。
然而,這些音樂愈來愈難買到。
這樣的衰景,終於教我恍然大悟,原來R&B以懷古之姿停留在人們心中不無道理。
說起真正玩R&B的音樂人,我們多半會說出諸如前述6位90年代的人物,而目前被認為是R&B的那些人,怎樣看也不像。
R&B成為圖騰了。
那些還玩著R&B的美國黑人,悉數跑到小公司或獨立唱片,作出一張張一首首終究不會變成十幾年前人們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即使它們仍舊具備被傳唱的雋永條件。
當CD不再成為唾手可得的流通品,而只是一枚枚猶如收藏家手中的珍稀品,試問,它要如何打開人們緊閉的荷包然後被帶回家仔細並反覆播送呢?
R&B的圖騰化,在台灣尤其明顯。
我們聽的、唱的美國英國R&B歌,是現在40歲以上人聽覺記憶裡的唱片精選。每當我看到電視音樂選秀節目裡的20歲人,唱著不屬於他們時代的歌曲(好些歌曲的年齡甚至大於演唱者)而呈現出的彆扭整體感,在電視機前的我,老是不解。
唱評審會跟著哼唱的歌,意義在哪裡?
平日,一談起R&B,當我們腦海中不自覺的浮現Whitney Houston、Mariah Carey的歌曲,姑且不論過氣與否,那些,真的都已經是老東西了。這些人不是現在已無作品,就是脫離了原先經營的R&B領域,趨於流行,是為圖騰。
2000年後的R&B呢?生涯早期多少銜接到90年代的Usher與Beyoncé,他們已逐漸背離正統的R&B樂章,寧可詮釋著混種音樂。新一代的Rihanna、T-Pain、Jason Derulo、Ne-Yo,即使排行榜成績斐然,但他們提供的多是商業性質濃厚的音樂。
與上面近期發表新作的6位相比,誰是「R&B」,這可受公評。
實在扼腕,R&B沉默超過十年了,它失去曾有過的榮景平台,如今只能待在角落持續進行省思與改革。它不是苟延殘喘,而是如同其他種類的黑人音樂,高品質的音樂還是有人在作,缺的是能見度罷了。
恐怖的是,誤把馮京當馬涼。尤其當它積非成是,僵化為一家之言,便是難以辯解的憾事了。
D'Angelo是圖騰,如同Neo-Soul已走向末路,這些碩果僅存的舊日情懷,究竟還能灌溉我們多久。
2000年後的這十年,R&B像是流進淡水河的家戶廢水,遭受打壓、曲解、重新定義、包裝,不斷見證現代人對待舊物的麻木與不仁。
這是需要捍衛的時代。
以Johnny Gill的3曲(Just The Way You Are、It Would Be You、2nd Place)medley,是為作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