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8
沒體人
相較之下,許多台灣媒體,特別是新聞台的「類編輯」(我只能說,你們是很像編輯的小偷),對於跑新聞這件事情,居然墮落到連腳都不肯動,只停在電腦螢幕前,利用YouTube、爆料公社(時興的萬惡之源)、PTT,或者一般民眾的心得、感想、畫面,換成自己的說法變成「新聞」。
昨晚我又跟同居人說,現在的媒體只要會配音和剪接就好了,根本不需要有任何大學任何新聞學系的存在。按著草彅洋平所言:「現在有很多編輯都是在網路上搜尋到的資料,……其實編輯應該要親力親為,自己感受人事物,……。」以及川田洋平所言:「照理來說我們看雜誌就是希望得到我們本來不知道的事情,可是現在很多事都是大家知道之後才放在雜誌上。」台灣主流媒體的表現,徹頭徹尾的與真理背道而馳。
我不相信學術界是如此黑壓壓一片,但為什麼實務界竟是做著大量的「不採訪」新聞呢?記者怎能躲在網路世界跑新聞呢?我真的不懂。
幸好,還有最近的紙業媒體如《haveAnice》、《小日子》或網路媒體「故事」(http://gushi.tw/)在用心「跑新聞」,否則,我還真不知道台灣媒體的谷底究竟在哪裡。
----
編輯該有的工作形式
have A nice:可以仔細的說明一下「編輯原本應該有的工作方式」是什麼嗎?
草彅:現在有很多編輯都是在網路上搜尋到的資料,或是透過電話訪問之類的。其實編輯應該要親力親為,自己感受人事物,雖然這樣成本很高,可是多多累積這樣的事情,最後就能從這些人事物身上得到新的知識而完成工作。
川田:照理來說我們看雜誌就是希望得到我們本來不知道的事情,可是現在很多事都是大家知道之後才放在雜誌上。我自己是對這樣的事有點排斥。所以這本雜誌裏面幾乎都是網路上找不到的資料。關於這點草彅先生也很支持我的想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