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的人生處於混亂階段,理不斷的事情依舊存在,好不容易暫告一段落,因此興起出遊的念頭。我們迅速將打理住所等技術性事務安排妥適,無奈,冬雨打亂了行程,只得改弦易轍,最終決定捨棄自己的交通工具,改為搭車前往這次的目的地--金瓜石與九份。
我們從南港展覽館站出發,乘坐公車到達汐科火車站,接著轉搭區間車到瑞芳火車站,下火車後,再到站前廣場另一端頂好超市旁,等待上山的公車。
回程也是相同方式,因為這樣的三段式轉乘,比起坐臺北市直達九份或金瓜石的公車,或者搭火車到基隆再轉公車,時間上應是節省一些,全程不會超過一個小時半。
輾轉抵達位於金瓜石五號寮的民宿後,稍事休息並熟悉環境,復依原先計畫,今日午後先造訪九份。
我們從南港展覽館站出發,乘坐公車到達汐科火車站,接著轉搭區間車到瑞芳火車站,下火車後,再到站前廣場另一端頂好超市旁,等待上山的公車。
回程也是相同方式,因為這樣的三段式轉乘,比起坐臺北市直達九份或金瓜石的公車,或者搭火車到基隆再轉公車,時間上應是節省一些,全程不會超過一個小時半。
輾轉抵達位於金瓜石五號寮的民宿後,稍事休息並熟悉環境,復依原先計畫,今日午後先造訪九份。
現實與記憶,是兩支人生座標,一支會領你尋找夢想,一支會替你尋繹厥初。九份亦若是,太多人數著它的不是--過度商業化,讓它的美麗只存在於旅遊介紹裡。而我何嘗不是如此,那些九份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淘洗殆盡,主觀評價自然根深柢固。
但是,十幾年前九份就是這副模樣了。人們到這裡,與到任何風景名勝與復古老街的行為模式都一樣,不花錢買點食或物,不拍照留念,代表你沒佇足過。我不曉得更多年前的九份長得是何等面貌,過去的照片或歷史,只會徒增我的困擾。那些是前人的生活,是當地人的生活,我無以置喙。
順著人潮、伴著雨滴,單純的當個好奇的旅人,什麼都不想的東瞧瞧西看看,找尋當下的感觸才能豐厚未來的回憶。
這天的大雨,讓遊客如織的「九份標記」褪色不少,尤其是那條自老街一路而降、掛上紅燈籠的輕便道,沿途只見三三兩兩,每踏出一步,我們只聽見自己製造的留聲。想必沒有人願意肩頭淋著雨,畢竟那一點都不浪漫吧!
回金瓜石的途中,雨仍下著,昏暗的天空不見朦朧。時雨中學與瓜山國小的孩子們,每日每夜擁抱一齣又一齣的寧靜,不知他們的心靈見著了又看著了哪些故事?
終於回到了民宿。這幢小屋很有意思,它位於坡道上,意外造就出的梯形構造;從前頭望去是一層樓,但從後方看則是兩層樓,有點樓中樓的味道。一進門可見偌大的起居室,再往下方石階走去即是臥室,盥洗室則在臥室底,推門可見。盥洗室裡有扇小門引起我們的好奇,打開門栓後,真相大白,是一座專屬夏日的露天陽臺!
年雨量逼近四千公釐的金瓜石果然威力驚人,它的濕冷空氣,使我的呼吸急促、胸口發悶,若非周遭圍繞的氣氛如此溫暖,能不能熬過還真是個問題。
12月25日,我們睡到雨停。推開窗門,外頭空氣乾燥又清新,微微透露的陽光,催促我們趕緊出門。
道別了民宿小屋,我們前去黃金博物園區。
開幕已六年的黃金博物園區,完整擘畫金瓜石與水湳洞的礦業興衰史。園區內的各項建築沿山而建,無論是保留原貌、修復,或新建的建築,連成一氣的整體感,處處值得流連。園區不斷擁入人潮,有獨自前來的散客,也有九份金瓜石套裝行程的旅行團,這使我聯想起那一輛輛塗裝成土黃色的公車,上面的字眼「九金水」,便是讓這三地活絡的新名詞。
現實與記憶的本質相同,透過時間的橫縱軸,為人們尋覓生命的定義。美好的歷史終究只是過去式,金瓜石能否靠著觀光資源或者礦脈的再開採而重獲新生,沒有人知道,但肯定的是,現在不開始施作,將來一定無所成。
「告別九份,前往金瓜石,預約水湳洞」,希望下次在細雨紛紛之中,時間能夾帶更多和煦的日光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