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耳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耳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07-15

【捨身】Meghan Stabile


如果選擇死去是讓自己覺得自己清醒的唯一方式,為何不成全自己。


「one who seeks stability of the spirit」,爵士廠牌Revive Music主理人Meghan Stabile在她的Instagram如此自我介紹。

2022年6月,未滿40歲的Meghan Stabile讓自己離開這座根本沒有鑰匙可供開鎖的世界。據說是心理因素導致此劇的發生,吾等亦無從得知其貝斯名人男友Thundercat的心態究竟,總之,這位自許深切的爵士要角,留下了為數不多卻滿是扎實的作品,供我們逐一瞻仰。

Meghan Stabile離世後不久,我在下班途中追憶許久未聽的《Revive Music Presents Supreme Sonacy Vol. 1》‎(參與者詳見連結)。

這張2015年發行、處於音樂世道崩落前期的合輯,也許最貼近Meghan Stabile的固著心態。

她曾不斷對於爵士和嘻哈分野過大的現象表示不解與無解,這件事情始終在她心底徘徊著,尤其當下的人們,聽爵士的不聽嘻哈,聽嘻哈的不聽爵士,兩道很強烈的脈絡赤裸裸浮上檯面。

她的人生後半段,為打破這道本應不該過度存在的鴻溝而努力著。

《Revive Music Presents Supreme Sonacy Vol. 1》‎是一張絕對平衡的傑作,奠基在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的基石上,仰望舊時代卻不忘身處變動的洪流之中。爵士樂手簇擁嘻哈與節奏藍調,隱約透漏黑人音樂大一統的精神與意志:流竄在裡面的,不是失學的草根音樂所能提出的養分,而是經過仔細整理、結構謹慎的非文字教科書。

可惜《Revive Music Presents Supreme Sonacy Vol. 1》‎的能見度與參與者期待的落差極大,世道仍依然故我,爵士和嘻哈的連結永遠擺脫不了宣傳與宣稱之用,一如韓愈所言,「蜂屯蟻雜,不可爬梳」。


2022-03-31

【勿以愛為名】Jermaine Hardsoul - The Black Woman is God

Will Smith摑了Chris Rock一巴掌,就我理解黑人音樂與文化多年佐以SNS黑人族群回饋觀點,簡單歸納如下:

  1. 最該出來說點話的是女主角Jada Pinkett(原諒我不讓她冠夫姓),但她沒有做到,目前只發表無關痛癢的字眼。
  2. 為什麼Jada Pinkett該出來發聲,因為黑人女性主義(Black feminism)是黑人族群的生命/生活議題,無論你在Tyler Perry反串的Madea、Eddie Murphy反串的Rasputia、Martin Lawrence反串的Big Momma……等眾多形象演出裡,都能窺探到黑人女性比起黑人男性更是一個家的精神支柱或象徵(特別比較太多太多黑人男拋棄黑人女任其撫養孩子長大的案例更為彰顯)。
  3. 無須過度探究Will Smith或Chris Rock的身世、過往、心理狀態或套招套好,我的黑人朋友儘管也有不同意見,但他們大多覺得這不是頂值得一再探討的事件,畢竟這兩(三)人都是演員,又是黑人打黑人,像是家務事般,最多就是知名的黑人做出的鎂光燈下事。
  4. 與愛無關,與處理得好不好無關,Jada Pinkett出來「say something useful and not be quiet」,好好撫摸兩個男黑人的Brown Skin就可以結束了。
請聽聽看看Jermaine Hardsoul一曲〈The Black Woman is God〉尋得箇中奧妙。

2020-11-13

【懷抱】Will Jordan & E. Jones - Be Good / Black Milk - DiVE




與其說太多的東西超過我們的想像,不如說太多的東西不如我們的想像。
  
R&B到底式微了沒?假如是,還能從哪裡找到倖存者;假如否,它與HipHop的分野又在哪? 

當台灣音樂製造者和寫手灌輸聽者「這些你們聽到的東西就是R&B」時,我彷彿活在平行世界,看著定義逐漸改變。  

最初的R&B是黑人創作與創造的,這話可以輕易理解,只是,現代英美樂壇,早已沒有足以成為代表人物的R&B新寵,缺乏說服力的現狀、黑人音樂的論述不在黑人之手,面對如此荒謬的現象,大家居然無動於衷,甚至一股腦推崇包裝R&B糖衣、僅沾得上邊的歌曲與歌手,我不知道這到底在流行什麼。  

William Jordan和Eric J Jones,在疫情肆虐的當口,以Will Jordan與E. Jones聯名,於10月分發表合作EP《Be Good》。  

這張EP和去(2019)年已是HipHop中生代製作人的Black Milk同是EP模式的作品《DiVE》一樣,都是黑人對於自身文化歷程的揣摩,意即,在HipHop擁有R&B詮釋權的此時此刻,如何就他們容易見光的名聲,「偷偷」將R&B重值人心。  

《Be Good》和《DiVE》,唱的是R&B,是黑人的文化表現,讓我覺得有回到過去年代的感動,可是當我換個位子思考,卻發覺以這兩張EP為例的R&B,與現代人認為的R&B完全不同,更糟的是,這兩張EP是由不折不扣、沾滿HipHop色彩的音樂人所創作。 

可惜,這種R&B注定失勢,全世界都不聽黑人唱的R&B,改聽韓國人唱的,改聽J.Sheon、Karencici、∅ZI、LINION、9m88、吳卓源等人唱的,渺小的我,已經無法再為黑人辯駁什麼了。

 

2020-05-26

【七十】Philip Bailey - Love Will Find a Way



40年,是怎樣一個概念。

如果你未滿40歲,是害怕它,或者期待它。

如果你正好40歲,現下感覺如何。

如果你已過40過,是滿懷惆悵自覺一事無成、反之,抑或懵懵懂懂。

距離第一張個人唱片發行時間已經36年,Philip Bailey,這位Earth, Wind & Fire的永遠主唱,在2019年還能夠繳出完整的專輯作品而且與時俱進,是件絕對不容易的事。

許多老歌手,別說是30年,連20年後的單曲都顯得時不我予;正所謂過時是歌手的最大敵人,同樣是在1983年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的Johnny Gill,如同Philip Bailey,接連在事業高峰十餘年後,以Still Winning(2011年)、Game Changer(2014年)、Game Changer II(2019年)這3張專輯自我比對,逼得我們老歌迷不得不懷念1990年那張毫無疑問是R&B樣板的Provocative

唱片封面以Wesley Snipes的電影海報Blade為藍本(誤),Love Will Find a Way這個主題延續了Philip Bailey對世間的關懷暖度,專輯表現卻與過往作品有所不同:既非初期擅長的放克/靈魂基調,亦非中期之後的爵士為本。我們不妨把這張唱片視作Robert Glasper的Black Radio系列外傳,也就是我大約十年前便已強調的新種爵士,而令我佩服的是,Philip Bailey以69歲之齡,居然能夠接受晚其至少一個世代的音樂概念,更佩服的是,環球唱片敢發行與市場如此格格不入的異數,一切盡是感激。

Love Will Find a Way有翻唱也有新曲,有流行也有非典型。或許將之視為Philip Bailey最後一張專輯,聽者對於琢磨專輯內容會有不同感受。

而我個人就合作對象聽下來的想法是:與Bilal是傳承、肯定,與Robert Glasper是對張、對抗,與Christian McBride是重逢、感激,與Will.i.am是重逢後的舒泰,與Casey Benjamin是陷入、迷戀,與Chick Corea是熟悉、問候,與Christian Scott、Kamasi Washington、Kendrick Scott、Derrick Hodge是提攜、珍惜,與Harvey Mason Jr.是情誼、期望。Love Will Find a Way是新舊聽者都能夠接受的極大值,沒有太多獨立音樂的孤高感,更不是流行樂的無感大堆頭,所呈現的無非是老生常談:黑人音樂是廣袤無垠的宇宙,沒有任何人為的藩籬,如星球之對撞,盡是即興,盡是新意。



早在Love Will Find a Way之前,2017年,貝斯手Nathan East的Reverence專輯裡,已收錄了Serpentine Fire一曲,即是Philip Bailey跨越自我時空的想像與行動;原來是Eric Clapton和Phil Collins等友人的試驗版本,與Earth, Wind & Fire的正式版本略有差異,後來在Patti Austin那邊翻到這個「材料」,然後再和Earth, Wind & Fire幾位團員重新混製,最後就是我們現在可以聽到的Serpentine Fire

Phil Collins與Philip Bailey,是同年齡的摯友,兩人合作的Chinese Wall(1984年)在當時是一張可能接近經典的前衛之作,畢竟那個時代的中國,是西方世界難以想像的神秘。

如有興趣,Earth, Wind & Fire的團長Maurice White,2016年過世的他,唯一一張單飛同名專輯Maurice White(1985年),不妨找來聽聽,作為回顧Philip Bailey的素材也不錯。

2020-04-21

【EPing】Tank - While You Wait / Kenneth Whalum - Beautiful Ending

Tank和Kenneth Whalum看似不相干的兩人卻在新型肺炎期間分別發表了小而巧的EP。

這次Tank洗盡鉛華,唱回比他20年前更像R&B的復古情調,用簡單又誠摯的表達方式,稀釋了防疫帶來的隔離孤寂;而Kenneth Whalum則不同,總是以幾曲幽魂式R&B領人入空靈的他,這次的作品依然呈現極冷樣貌,如實反映了隔離孤寂。

都是很美的作品輯。



2020-02-20

【憶友】Jeff Ramsey - My Best


今(2020)年2月初,距離Kobe Bryant驟逝約莫兩個星期,忽然得知Jeff Ramsey因病辭世,此一消息比起Kobe Bryant事件,讓我更為感傷。

Jeff Ramsey唯一一張個人專輯是2009年的《My Best》,如今彷彿呼應了他的歌手生涯,他少數問世的歌曲幾乎都在這張專輯裡。(或者出現在合輯大師James Day作品裡,《My Best》亦收錄一曲)

2009年是R&B死寂的年分,Maxwell睽違8年的專輯《BLACKsummers'night》和單曲〈Pretty Wings〉是該年度僅剩的活水,絕大多數的真實R&B已經潛入獨立樂界,或者苦等不到一紙出版合約,如Jeff Ramsey的《My Best》,唱片甚至連流水編碼都沒有,顯見R&B正在重整階段,直到過幾年後的Trap和PBR&B開枝(未散葉)後,才延續了它的市場生命,以及近期大量年輕黑人創作的未命名獨立音樂,但,舊有的R&B形貌從2010年後已經模糊,更別說現在台灣人老是愛說誰或誰做的音樂是「Neo-soul」的那個Neo-soul,殊不知美英黑人早已將Neo-soul拋到腦後,因為會做Neo-soul的人不是隱居山林或者「不」作馮婦。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出身的Jeff Ramsey,延續了傳統R&B的溫暖路線,假如幸運一些,他會像2004年加拿大創作歌手Ray Robinson獲得環球唱片青睞的那張《What It Is》專輯(也是一片歌手),能見度會稍微高點。《My Best》可以視為Jeff Ramsey傾力之作(因為僅一張專輯無從比較),除了偶爾讓人想起Ronald Isley或Macy Gray的嗓音,其最大特點是聲音部門的編排;後來他退居幕後擔任其他歌手嘉賓,回到業界或母校教起他擅長的和聲與歌唱技巧(不局限在黑人音樂),都是貢獻所學。

Jeff Ramsey和Kobe Bryant的去世,對於我的人生都有些意義,前者與我的連結是擁有實體CD和FB好友,後者則是曾入手至今唯一一雙愛迪達Kobe球鞋。

顯然Jeff Ramsey對我的影響更大。

Jeff Ramsey親自發布的FB訊息停在2020年1月,這個星期拿出他的CD重聽,感覺頗多。

Jeff Ramsey放在個人經營的YouTube的CD發表會,十年下來只有少少的幾千次閱覽:






嘉賓一例:

2019-12-27

【年終】2019年CD流水帳:R&B 與 Jazz


有了孩子之後,壓縮了一些聽歌時間,幸好還有買CD的習慣,因此自然而然發展成這種模式:開車時聽CD(5天左右1張),幫小孩洗澡、哄睡時聽串流(每天約2張)。

穩定執行差不多約半年,加上執行前的摸索期,量的方面確實比先前少了至少一半,質的方面卻有所精進;原本1張CD聽2至3遍,現在差不多是4遍起跳。比較可惜的是,哄小孩睡覺的時會不小心跟著睡著,變成情境音樂。

買CD變成逼迫自己吸收音樂的手段,儘管無法大量萃取獨立音樂界的好聲音,至少還能好好維持著三十年來的聆聽習慣,也算忙碌生活的慰藉。

以下是我今年購買的CD,雖然不都是2019年的,還是希望成為脈絡供參。

R&B

大傳統

BJ the Chicago Kid - 1123
-有些雞肋感

Ola Onabule - It's the Peace That Deafens
-OO的聲音很誠實,如你所聽

Darien Dean - Detours
Darien Dean - Departures
-停了十年不出,17和18年連兩年出兩張

Kelly Finnigan - Tales People Tell
-Mike Finnigan的兒子,聲音和音樂卻超黑人

Soul Basement feat. Jay Nemor - What We Leave Behind
-Gil Scott-Heron復刻版

Harriet Brown - Mall of Fortune
-讓人驚豔,菲律賓人夠強大

Aaron Abernathy - Epilogue
-不知不覺已成中生代,成熟撫媚動人

Fiidla & the Chocolat Wireworks - State of Things
Ryan Shaw - In Between
-半舊不新老東西

Carol Riddick - Moments Like This
-終於買到,廿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遺珠

Carolyn Malachi - Rise: Story 1
-文青

Dessy Di Lauro - This is Neo-ragtime
-就是Ragtime這種黑人音樂呀

Jill Peacock - Jill Peacock Ep
-白色孔雀

Ruth Koleva - Confidence.Truth
-保加利亞人but紐約化

Lizzo - Cuz I Love You (Deluxe)
-麗珠

Maylee Todd - Acts of Love
-結論是菲律賓血統很強,她的第三張專輯

Precious Lo's - Too Cool for Love
-Maylee Todd好朋友,同樣是加拿大人

Jarrod Lawson - Jarrod Lawson
-還是買了,怎能不聽

Cool Uncle (Bobby Caldwell & Jack Splash) - Cool Uncle
-製作人Jack Splash總愛組團抱大腿,這次是輪到Bobby Caldwell

Marsha Ambrosius - Nyla
-轉音代表,Mariah Carey算什麼

George Tandy Jr. - Foundation
-很低調

Wayne Brady - Long Time Coming
-演而歌

Oshy - Da Life of a Singer
-很可惜不紅的動感R&B

Raheem DeVaughn - Love Reunion
Raheem DeVaughn - Decade of a Love King
-王

Taylor Pace - Return of the Phoenix
-放在CD盒裡太久拿不出來不小心被我折斷,因為太好聽,重買一張

Dame Drummer - Loveolution
-叫我選2019年的前三名,一定有Dame Drummer

Michael Kiwanuka -  Kiwanuka
-我覺得是英國Blaxploitation啦,黑人本位

Raphael Saadiq - Jimmy Lee
-聽不習慣耶怎麼辦

John Legend - A Legendary Christmas (Deluxe Edition)
-不如聽聽Raphael Saadiq幫忙製作的這張耶誕專輯

Leon Bridges - Good Thing
-復古情人

Marlon Saunders - Enter My Mind
-終於入手的經典好物

Devin Morrison - Bussin' (with bonus track)
-終於入手的現代好物

說唱組

Childish Gambino - Camp
Childish Gambino - Because The Internet
-台灣買不到了

Freddie Gibbs & Madlib - Bandana
-台灣買得到呢

Anderson.Paak - Ventura
Anderson.Paak - Oxnard (with bonus track)
-這麼紅,怎能不收


樂手型

Steven A Clark - Where Neon Goes to Die
Steven A Clark - Lonely Roller
Isaiah Sharkey - Love Life Live
Javier Colon - Gravity
Gary Clark Jr - This Land
-吉他勢力還是最大宗,可惜少人聞問

RC & The Gritz - Analog World
Jordan Rakei - Wallflower
Tom Misch - Geography
Jafar Barron - Free Bop Movement (Alafia pressing)
Yuma Hara - Days
-鍵盤手的巧思,不因跨國有所褪色

Vivian Sessoms - Life
Vivian Sessoms - Life 2
ALBRIGHT - Sunny One Day
-雖然Vivian Sessoms唱得出色,但樂手的貢獻更突出

Courtney Pine - Black Notes from the Deep
-這張有許多Omar的聲音,所以歸在樂手型

Theo Croker - Star People Nation
-活躍與卓越的爵士小號中堅,半個上海人:)

新潮派

Mama's Gun - Golden Days
-應該是Mama's Gun最黑的一張專輯,很Marvin Gaye

Shafiq Husayn - Loop
-也是隔了十年,但我更喜歡上一張

Noah Slee - Otherland
-紐西蘭好音樂,聽一個星期都不會膩

Dede - Panoply
-這誰?Fresh Selects出品女聲,Waajeed隊友

Captain Supernova - Voyage Never Ends
-超前衛的試驗音樂,給它按讚

異國情

Lucas Arruda - Onda Nova
Patricia Marx - Nova
Ed Motta - Criterion of the Senses
-頂級巴西音樂好比曼巴咖啡,醇厚醒腦

Finn Silver - Catching the Current
Fridolijn - Catching Currents
-其中一張是日版,其實是同一張,Finn Silver是團體,Fridolijn是女主唱,鼓手Richard Spaven參與的荷蘭精品

樂團類

Tank & the Bangas - Green Balloon
-太精美了,沒聽的人快去聽

Water Seed - Say Yeah!! -- Live at the Blue Nile
Water Seed - We are Stars
-純黑人團體,走的是現場路線

Love Experiment - Love Experiment
-跟日本人走很近的紐約客

Jazzanova - Pool
-德國出品,絕不拖泥帶水

Pieces of a Man - Made in Pieces
-英國團體,融合式音樂

Brown Baby Girl - Brown Baby Girl
-一男一女,也是前一個十年的好作品

Jazz

Makaya McCraven - In the Moment
Makaya McCraven - Universal Beings
Makaya McCraven - Highly Rare
Makaya McCraven - In the Moment (2CD Deluxe Edition)
Makaya McCraven - Where We Come From (Chicago x London Mixtape)
-爸爸是鼓手Steve McCraven,媽媽是歌手Ágnes Zsigmondi,Makaya McCraven的天分強到把我荷包都掏盡了

Christian Scott aTunde Adjuah - Ancestral Recall
-其實我更喜歡2017年的The Centennial Trilogy

Marcus Strickland Quartet - At Last
Marcus Strickland - People of the Sun
Marcus Strickland's Twi-Life - Nihil Novi
-現代薩克斯風手的典範

R+R=NOW - Collagically Speaking
-Robert Glasper靠回爵士的力作

Butcher Brown - Live at Vagabond
-個人相當喜愛的爵士四人團

Jamire Williams - Effectual
-長期待在幕後的鼓手,有時化名Erimaj現身人世間

Jamison Ross - All for One
-也是鼓手,這是第二張專輯,愛唱歌

Kandace Springs - Indigo
-清亮派爵士女聲,解密:這張專輯是由嘻哈鼓手Karriem Riggins的匠心製作

Hiromi & Edmar Castaneda - Live in Montreal
-解密:是上原廣美和哥倫比亞豎琴人Edmar Castaneda的現場合作

Esperanza Spalding - Chamber Music Society
Esperanza Spalding - Esperanza
-這兩張很學院派,很萌很乖很聽話

Kamasi Washington - Heaven and Earth
-不介紹

Dwight Trible - Mothership
-如果聽過Kamasi但不知Dwight Trible,你不合格唷

Nathan East - Reverence
-貝斯界的傳奇,老經驗歌手紛紛獻聲

Javier Santiago - Phoenix
Javier Santiago - Phoenix - B-Side
-非常實驗的爵士音樂,耳目一新


Cinematic Orchestra - To Believe New
-出道約二十年的英國團,這張2019年作品怎還如此創新

James L'Estraunge Orchestra - Eventual Reality
-來自蘇格蘭高地的威士忌,成人音樂

Joe Armon-Jones - Starting Today
-還是倫敦音樂,Joe Armon-Jones的力量,會在夜半偷走你的睡意

Mansur Brown - Shiroi
-還是倫敦音樂,吉他彈得魅力四射

Gabriele Poso - Awakening
-義大利人,敲敲打打之中致敬七零年代

Nicola Conte - Jet Sounds
-義大利人,酸爵士代表,作品陸續採收中

Ronald Bruner Jr. -Triumph
-Thundercat的弟弟,日版,很貴

Kimbra - Primal Heart
-很愛Kimbra,Kimbra很愛

2019-10-05

【利索】Lizzo小評


近期流行榜上頗熱的冠軍單曲〈Truth Hurts〉演唱人Lizzo的年紀其實不上不下,就一個黑皮膚新人,嚴格來說還可能有點「老」。這張《Cuz I Love You》跟Lizzo的前兩張專輯最明顯的改變便是大幅減少饒舌元素,改由靈活的唱功一展Lizzzo多采多姿的音樂天分。

Lizzo的突襲(未必是成功)代表了幾種現象:

  1. 美國已經多年未曾容納流暢型的正黑人曲風,上一個模板是十年的The Black Eyed Peas。何謂流暢型,簡單來說就是以歡樂、戲謔手法讓聽眾放空享受,歌詞非常庶民。
  2. Lizzo的第一個對照組是Ariana Grande和Camila Cabello,她們是奠基於黑人音樂基礎之上的混血兒音樂,甚至血統不是黑人;另一個對照組是Bruno Mars和Drake,他們是半個黑人,而且是男生,如果再與The Weeknd比較,他和Drake又都是加拿大人,算是境外人士;最後是血統與地緣較接近的Childish Gambino,音樂雖也是又說又場唱如同Kendrick Lamar,但音樂因子太批判了,不夠輕鬆。
  3. 拉回台灣。這張《Cuz I Love You》責任廠商應該是華納唱片,2019年4月早已出版,不只〈Truth Hurts〉,其他如〈Juice〉等單曲能見度不差,更別說〈Truth Hurts〉在2019年9月已攻頂,現已10月初,不知為何代理消息仍舊數十年如一日的慢半拍或杳無音訊,全然不在乎與美國音樂脫軌,不知世界潮流為何物。不只華納,台灣唱片公司老愛代理精選輯,似乎不想讓台灣人接觸細如牛毛的國際音樂。我說了好多年,這情況毫無改善,Lizzo是血淋淋的例子,現在她正火紅,你唱片公司不推她,那你要推誰?
你不推,我來推。





2018-12-02

Henry Wu vs. Eric Lau

2018年年終UK大對決。


2018-08-31

【再訪天際】Michael White - Fatima's Garden


我在當出版社編輯的時候,買了不少Impulse!、TOSHIBA EMI出品或誠品音樂進口的爵士復刻盤,像是Donald Byrd、Leon Thomas、Jimmy Smith、Alphonse Mouzon、Ronnie Foster、Eddie Henderson、Ronnie Laws、Caesar Frazier、Charles Earland......等等,因為價格便宜,這一堆摻雜著我聽不太懂的爵士音樂,有的只聽了一、兩遍就放在收藏架裡,但大部分我還是會幾年之後再拿出來複習,盼望因為年齡增長添點新收穫。

忘了究竟何時接觸到小提琴名家Michael White的音樂,上次聽他的首兩張專輯《Pneuma》、《Spirit Dance》和高峰之作《The Land of Spirit and Light》已是4年前的事,本篇是再延伸(詳【天際】Michael White - The Land of Spirit and Light);雖然小提琴很常出現在各式音樂作品裡,但它通常都是配角,Michael White傾一生之力,也出不到10張專輯,可見拉小提琴的人,除非你的腦子裡非常具有想像能力,否則該如何在高手如雲的爵士舞台上展現巧妙之處?

《The Land of Spirit and Light》僅有7首歌曲,前3首是〈The Land of Spirit and Light〉三部曲,鋪陳之後,最為突出的〈Fatima's Garden〉以10分多鐘的姿態擺在聽者的感官之前;與Michael White往來緊密的是Sun Ra和Pharoah Sanders,因此可以推測出這類跑到宇宙裡找靈感然後回到地球彈奏唱出來的歌會是哪種天外飛來的感覺,並且在Cecil McBee(不是日本少女服飾牌)的貝斯、Prince Lasha的多樣吹笛等構思下,體會如何將Michael White的小提琴聲拉抬至主角位置。

Michael White已離世近2年了(上次寫他時他還在世),現在再聽他的歌還是很震撼,網路上找到的〈Fatima's Garden〉還然是配上日本松竹新浪潮導演吉田喜重《秋津温泉》的畫面,一起感受此曲的魅力吧(強烈建議於夜幕低垂時分用耳細品)。



2018-08-30

【30年了】Al B. Sure - Oooh This Love Is So

記得當時年紀小,在余光《閃亮的節奏》聽到Al B. Sure的名曲〈Night and Day〉MV時,簡直驚為天人。



《閃亮的節奏》是個如實呈現美國排行榜的節目,短短半小時要播好多MV,各種曲風都有,裡頭內容跟現在流行樂的單調乏味是完全兩回事(美國退步了嗎)。

余光好像把Al B. Sure翻念成「艾爾比修爾」,我跟我姐在電視前笑了半天,但這名字也確實讓我牢牢記住了他。

在卡帶盛行的年代,Al B. Sure的專輯是很難入手的,買到飛碟唱片的代理盤時,光是成就感就能讓我樂上好一陣子。

《In Effect Mode》整張都迷人,性感不在話下,二十歲的「艾爾比修爾」呈現黑人骨子裡的騷勁,尤其啊,下面這首沒有成為主打歌的〈Oooh This Love Is So〉,聽那懾人開場、前中段呢喃自憐,到最後的放手一搏,對於小朋友的我,耳朵奇癢無比,怎麼會有那麼恐怖的歌啊,聽聽去~




2018-07-06

【留念】獻給稍縱即逝的星子,Lynden David Hall

1974年出生的英國歌手Lynden David Hall已離世12年,除了最後一張獨立廠專輯《In Between Jobs》(2005年)外,前兩張專輯都是由當時EMI發行的,現在再拿出來聽,感觸不少。

《Medicine 4 My Pain》(1997年)的衝擊力與爆發力教人印象深刻,儘管Lynden David Hall是英國人,這首張專輯卻擁有些許Nu-Soul情調;這是專輯製作團隊的關係,班底幾乎都是美國黑樂人。〈Do I Qualify?〉當然是Lynden David Hall最成功的單曲,若要體會我所謂的Nu-Soul情調,當然得聽製作相當費工的〈100 Heart Attacks〉了。





《The Other Side》(2000年)則是一張從頭到尾極為流暢的好專輯,也許比不上《Medicine 4 My Pain》的鏗鏘有力,但它的舒適感與Lynden David Hall所要表達的個人音樂感染力絕對是足夠的。建議把整張專輯找來聽個幾次,感覺赴美國發展不順、回歸英國節奏藍調體系下的Lynden David Hall精神。



失去EMI援助的《In Between Jobs》,2013年加了一首歌重新發行,也讓Lynden David Hall流傳在世的三部作品得以圓滿完成,更讓我們聽到英國歌手向來與美國歌手更重視歌曲演繹的那一面,至今,這明顯的差距仍在:如近年小小走紅的Sampha,你該不會能夠唱得如此惆悵的他以為是美國人吧!



最後介紹幾首在外遊蕩的單曲。

先是Hugh Grant、Liam Neeson和Colin Firth三人主演電影《愛是您愛是我》(Love Actrully)的插曲、翻唱The Beatles〈All You Need Is Love〉:



再來是參與同鄉薩克斯風手Courtney Pine專輯裡的創意單曲〈Lady Day (& John Coltrane) 〉:



最後,還是同鄉的全才音樂人Michael Olatuja,在2009年個人專輯裡兩曲收錄Lynden David Hall的聲音,補足了Lynden David Hall最後一塊音樂人生拼圖。

(此曲網路上沒有原版)




2018-06-27

【浩大】Emanuel Harrold - Look Forward (EP)

小號手Keyon Harrold的哥哥Emanuel Harrold於2017年出版的一張EP《Look Forward》,找來了Chris Turner、Kenneth Whalum、Brandee Younger、Javier Starks、Braxton Cook、Saunders Sermons II、Jen Dale、Stimulu及弟弟Keyon Harrold共襄盛舉,加上Jason McEntire的混音,使得EP的完整度直逼一張專輯,聽起來還不會吃力。

Harrold兄弟是個超級大家族,祖父Frank Harrold Sr.是著名的聖路易樂旗隊the Memorial Lancers Drum and Bugle Corps創辦人,他有16個兄弟姐妹;他自己也不得了,生了14個子女;Emanuel和Keyon Harrold呢?同樣也有16個手足,而且在老Frank以樂旗隊的概念「分配」下,兒孫都學習個人專精的樂器,Emanuel Harrold會的就是打鼓。

Emanuel Harrold的名氣沒有Keyon Harrold響亮,但他是Gregory Porter的樂團成員,這個身分足以證明他是位出色的鼓手,也讓他順利招募了第一段那些各界好手填充《Look Forward》的養分。



平凡無奇的日子裡,一起來解解膩吧。

2018-06-21

【波動】Lamont Dozier - Why Can’t We Be Lovers

最近因為開車時間增加了,所以翻出一些以前買的唱片伴我行,這裡要分享的是2000年Lamont Dozier精選輯《Going Back to My Roots》裡的第一首歌曲〈Why Can’t We Be Lovers〉。

Lamont Dozier的名氣比不上他在Holland-Dozier-Holland時期,1960年代到1970年代,在這幾乎二十年的歲月之中,Holland-Dozier-Holland創作或製作的歌曲就是品質保證,其中最為人知曉的當是捧紅了The Supremes。

由於和Motown的分帳糾紛搞得超久,導致Holland-Dozier-Holland不能再用Holland-Dozier-Holland的名字,使得Lamont Dozier的單飛首支單曲〈Why Can’t We Be Lovers〉(1972年)只能用Holland-Dozier featuring Lamont Dozier的名義問世,但無損Holland-Dozier-Holland的金曲保證。

〈Why Can’t We Be Lovers〉的版本不少,但我覺得Lamont Dozier的原版還是最佳的,光是以四分鐘左右篇幅交織出多段編曲,就能聽出Holland-Dozier-Holland的天才所在:



接著是1975年Coke Escovedo的版本,流露著拉丁美洲的恣意情懷,味道較淺:



1950年代即出道且愛唱歌的薩克斯風手Jr. Walker,1976年以Junior Walker and The All-Stars團體模式的版本則屬當時蔚為風潮的爵士fusion之流:



1977年,英國三人團體Chain Reaction貢獻出重唱版本的典型,非常規矩的表現:



這個版本比較特殊,它1977年跑到紐西蘭,成為Mark Williams口中的白人靈魂樂:



到了1988年,權釋權交回拉丁人之口,女子雙人組合Sequal表達出彼時泡泡糖年代的情愫:



最後是日本版本,非常難找。發跡自渋谷系時代、至今仍「健在」的山下洋,透過1993年的團體Freedom Suite,引誘出這首歌曲的新生命力:



你喜歡哪個版本呢?

2018-06-20

一種泛在呼吸之中的樂趣(Albin Lee Meldau - About You)


Albin Lee Meldau的老式唱腔與Lykke Li的淡然飄忽都是瑞典近期後靈魂樂時代的重組再造,但我對前者的興趣高了些,應是我耳朵希望多聽到雄性吶喊的嚮往。

然後我人就出現在5大唱片樓下,旁邊是黃偉哲撐腰的那間大創。

走上樓後,找找架上,好像好久沒在台灣唱片行找唱片了。

很陌生。

找了一會兒,終於忍不住開了手機秀出bandcamp問了店員。

「在這裏。」她看了看不假思索答應我。真巧,這張唱片就在收銀區待整理的唱片裡,而且是第一張、唯一的一張,難怪我找不到它。

買唱片比起買其他東西多了點樂趣,畢竟它總是數量少,而數量少的原因不是買太好,是買不好才進太少。

往往花個幾百塊前就能得到「擁有」的過程,此樂趣可能是像我這般老派人士願意持續不斷經營方得苟延存在,而我無非是想告訴大家,我又買了唱片囉。

2017-12-08

【小偽恩】Twelve'Len - Friends

他不是Lil Wayne,他是Twelve'Len。





比小偉恩的出身還要南方(邁阿密)的Twelve'Len,出道近五年,2016年終於把歌曲收集好,放進《Friends》以宣示他的地盤。

會以為他是小偉恩就是因為造型太像小偉恩,但Twelve'Len走的是中道路線,不僅緊扣現今流行音樂,還以回過頭來召喚節奏藍調神靈附在其身。好吧,Twelve'Len好比落入俗套的Jesse Boykins III,以年輕生命力告訴世界:誰都無法預測黑人音樂的走向,除非你不聽不聞不看停在舊時代。(獨立音樂裡有著聽不盡的生力軍,只可惜缺乏系統整理與介紹)

這首〈Star Dust〉太強了:


〈MyBaby〉也很不錯:



2017-11-08

【俯仰】Bilal / Natasha Agrama - All Matter

〈All Matter〉首次正式出現是在2009年Robert Glasper的《Double-Booked》專輯裡,也就是Robert Glasper尚未進行爵士靈魂節奏藍調嘻哈共冶革命之前(即從《Black Radio》帶起的新黑樂潮流)最後一張純粹爵士專輯。

包含《Double-Booked》等4張爵士專輯,Robert Glasper已和Bilal進行淺嘗試驗:偷偷在爵士教堂裡配置了Bilal、Mos Def或J-Dilla等非典型爵士聲音。還好,年輕的Robert Glasper尚未受到矚目,這般巧思也因此保留在唱片公司的可容許出版範圍裡並逐漸滋長,使得後來的《Black Radio》無比高壯。

隔了一年,〈All Matter〉出現在Bilal回歸專輯《Airtight's Revenge》裡。撇除出版順序,比起《Double-Booked》,這裡的〈All Matter〉應該是正式版本,畢竟是歌手自己拿回來唱,創作者也是Bilal和鼓手製作人Steve McKie,與傳統爵士較無瓜葛。







2012年到2014年這段期間,埃及及智利混血女伶Natasha Agrama在美國洛杉磯Blue Whale Jazz Club眾多場子的演出十分重要。

Natasha Agrama有位大名鼎鼎的繼父Stanley Clarke,而她在個人首張EP《The Brave One》4首歌曲篇幅之中,除了繼父之外,找來Kamasi Washington、Ryan Porter、Zane Musa、Austin Peralta、Brandon Coleman、Mitchell Long、Tony Austin、Ronald Bruner Jr.、Miles Mosley、Stephen 'Thundercat' Bruner等後來創造有別於Robert Glasper的另一道新爵士流派樂手,只可惜在2015年Kamasi Washington那套真史詩之作《The Epic》問世前,這樣的模式確實僅存在於地下或獨立音樂之中,未見聞問。

Natasha Agrama翻唱Bilal的〈All Matter〉先是以現場方式呈現,如下面由Tony Austin擔任鼓手的影片。由於原唱的個人風格及魅力太過濃烈,想要創新或照本宣科好像都要摸索一番,絕非易事。這次演出算是中規中舉。

2017年,終於讓我們等到更完整的Natasha Agrama作品輯《The Heart of Infinite Change》,其中收錄的〈All Matter〉果然大大超越了她原本較為柔順的現場版本,並經由樂手加持,更見其復古聲線裡的情緒。參與這首歌的樂手有誰呢?光是Stanley Clarke的貝斯不過癮,George Duke的鍵盤可能是讓此曲更加穩固的重要因素。

跳出〈All Matter〉。《The Heart of Infinite Change》其實是2017年的重要泛黑樂指標。不只2013年過世的George Duke,連2012年早逝的Austin Peralta也名列樂手陣容之中,居然在2017年出版的音樂專輯裡可以聽到兩位不同世代鍵盤名家的彈奏,真可謂是「靈魂樂」。而《The Brave One》的樂手群,亦或多或少貢獻了各自手段(包括長期夥伴Tony Austin),在2017年的當下,延續了《The Heart of Infinite Change》的爵士靈魂節奏藍調嘻哈共冶革命,相信未來我們可以聽到更成熟的相似類型音樂。




2017-08-25

【等待】Sara Pi / Kyoto Jazz Sextet - We Are One

人之所以為人必定有情有感。

最近西班牙歌手Sara Pi和日本團Kyoto Jazz Sextet不約而同發表相同名字的歌曲We Are One。

We Are One是遙遠的目標,畢竟世界因有情有感而繽紛。殺戮同樣是情感表現,只怕不見得合乎普世道德;一旦有人服膺,世人便得接受它,以及執行它的人,以表尊重,除非你心無存殺戮的解葯--救贖。

有殺戮就有救贖,此乃天經地義。

We Are One是個高標準,好像不許人們展露陰暗面;當然,勸世是成就完美人格的手段,然回過頭想,我們吞忍下、不為人知的東西終究不會消失,如果未經適當釋放,有天它會成為怪物,藏匿在We Are One的標語之下,等待奮起。



Dear mother earth, need an explanation
I can’t seem to understand, what’s going on
They kill for a piece of paper
They don’t realize at all All we need you can provide us
To survive and serve us all
I can’t see all those borders tearing people apart
All I see from my heart is
We are one

Forgive them mother they don’t know what they do
It’s their blinding ego
That they can’t see through

They don’t really care about you
They don’t even feel love
The key is inside their hearts
Soon they’ll realize

Through the connection with their own core
The answer will be found
We are one


2017-06-14

【聽覺小記】Nicola Conte presents Stefania Dipierro - Natural (2016)

【儘量記錄每日所聽專輯的小型計畫】

2017/06/14
雨未停。

*   *   *

如前菜般的《Natural》。

擅長爵士冷盤的義大利大師Nicola Conte,幾年前分了點心到靈魂樂上,現在又跑回他偏愛的巴薩諾瓦和森巴(但仍保有些許靈魂基調)。去年出版的《Natural》,我因運送丟失又買了一次終於入手。主唱Stefania Dipierro的功力匪淺,這張標準義大利人的唱片,透露著不甩世間的偌大情懷;這就是Nicola Conte的音樂魔力,好像一道堪比主菜風味的前菜,讓你直到吃完甜點擦完嘴唇還是忘不了它。

喧賓奪主該檢討的是那個主喔。



2017-06-03

【聽覺小記】Otis Junior & Dr.Dundiff - Hemispheres (2017)

【儘量記錄每日所聽專輯的小型計畫】

2017/06/03
從氷見一路到雨晴。

*   *   *

切成一半就是一半的《Hemispheres》。

Otis Junior & Dr.Dundiff這個組合聽了好一陣子,說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倒沒有。白人加黑人,如果搭得很恰當,效果就會跟他們一樣好,而且會變成新生樂種的推進力。純黑已經不是靈魂樂和節奏藍調的賣點,太白又有鳩佔鵲巢之嫌。《Hemispheres》的優點就是呈現出平衡美,Otis Junior的嗓子唱起藍調恐怕得不償失,Dr.Dundiff好比另一個Gilles Peterson,負責裁剪Otis Junior的情韻,讓不再刻板的年輕聽眾接受「新新靈魂樂」。

猜猜下一站要到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