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8

【小偽恩】Twelve'Len - Friends

他不是Lil Wayne,他是Twelve'Len。





比小偉恩的出身還要南方(邁阿密)的Twelve'Len,出道近五年,2016年終於把歌曲收集好,放進《Friends》以宣示他的地盤。

會以為他是小偉恩就是因為造型太像小偉恩,但Twelve'Len走的是中道路線,不僅緊扣現今流行音樂,還以回過頭來召喚節奏藍調神靈附在其身。好吧,Twelve'Len好比落入俗套的Jesse Boykins III,以年輕生命力告訴世界:誰都無法預測黑人音樂的走向,除非你不聽不聞不看停在舊時代。(獨立音樂裡有著聽不盡的生力軍,只可惜缺乏系統整理與介紹)

這首〈Star Dust〉太強了:


〈MyBaby〉也很不錯:



【說書人】Marc Mac - Extend the Knowledge


這個星期開車時都在聽Marc Mac《Extend the Knowledge》的日版初回盤(2012年),本以為會有點嚴肅(看封面),實際上卻很開闊;在紛亂的今日,Marc Mac想傳達的觀念格外珍貴。

這張《Extend the Knowledge》包含了再早一點的《It's Right to Be Civil》,所以是兩張一套的專輯(以下指的《Extend the Knowledge》都是《Extend the Knowledge》加上《It's Right to Be Civil》),如果再加上後來的《Message from Soulville》和《Generation-X》,規模便是四張一套,聽起來更是完整(黑膠迷更是不容錯過!)。

從唱片封面和名稱,大家應該不難猜出Marc Mac把箭矢射向遙遠的二十世紀六、七零年代。人們對於出身於4hero的Marc Mac,可能多半會是專做Breakbeat和Drum and Bass這類強力重拍的音樂印象,但《Extend the Knowledge》卻降低了夜店風氣,灌注了HipHop草創時期的意念,大量取樣了美國黑人為取得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階段的演講片斷,配合著Marc Mac手中所彈,讓心中所欲的遠景跳脫時空藩籬,希望形成一種類似形而上的音樂內含,即,透過音樂削減政治議題過於嚴正的特殊性,以較為柔軟的手段雕塑此一議題,如下面這首夾雜演說和Marvin Gaye歌聲的絕佳「範本」:



如果粗論作品意境,Gil Scott-Heron的政治與音樂是50/50,《Extend the Knowledge》的政治與音樂是30/70,因此,聽者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從好聽的音樂裡體會到深淺不一的黑人民權歷史氛圍,或許還可以在自己心中投射出一些影像。

《Extend The Knowledge》是讓你在聽歌娛樂之餘不忘教你一堂歷史課的好物,假如能繼續延伸至《Message from Soulville》和《Generation-X》,你的收穫會更多。


2017-11-08

【俯仰】Bilal / Natasha Agrama - All Matter

〈All Matter〉首次正式出現是在2009年Robert Glasper的《Double-Booked》專輯裡,也就是Robert Glasper尚未進行爵士靈魂節奏藍調嘻哈共冶革命之前(即從《Black Radio》帶起的新黑樂潮流)最後一張純粹爵士專輯。

包含《Double-Booked》等4張爵士專輯,Robert Glasper已和Bilal進行淺嘗試驗:偷偷在爵士教堂裡配置了Bilal、Mos Def或J-Dilla等非典型爵士聲音。還好,年輕的Robert Glasper尚未受到矚目,這般巧思也因此保留在唱片公司的可容許出版範圍裡並逐漸滋長,使得後來的《Black Radio》無比高壯。

隔了一年,〈All Matter〉出現在Bilal回歸專輯《Airtight's Revenge》裡。撇除出版順序,比起《Double-Booked》,這裡的〈All Matter〉應該是正式版本,畢竟是歌手自己拿回來唱,創作者也是Bilal和鼓手製作人Steve McKie,與傳統爵士較無瓜葛。







2012年到2014年這段期間,埃及及智利混血女伶Natasha Agrama在美國洛杉磯Blue Whale Jazz Club眾多場子的演出十分重要。

Natasha Agrama有位大名鼎鼎的繼父Stanley Clarke,而她在個人首張EP《The Brave One》4首歌曲篇幅之中,除了繼父之外,找來Kamasi Washington、Ryan Porter、Zane Musa、Austin Peralta、Brandon Coleman、Mitchell Long、Tony Austin、Ronald Bruner Jr.、Miles Mosley、Stephen 'Thundercat' Bruner等後來創造有別於Robert Glasper的另一道新爵士流派樂手,只可惜在2015年Kamasi Washington那套真史詩之作《The Epic》問世前,這樣的模式確實僅存在於地下或獨立音樂之中,未見聞問。

Natasha Agrama翻唱Bilal的〈All Matter〉先是以現場方式呈現,如下面由Tony Austin擔任鼓手的影片。由於原唱的個人風格及魅力太過濃烈,想要創新或照本宣科好像都要摸索一番,絕非易事。這次演出算是中規中舉。

2017年,終於讓我們等到更完整的Natasha Agrama作品輯《The Heart of Infinite Change》,其中收錄的〈All Matter〉果然大大超越了她原本較為柔順的現場版本,並經由樂手加持,更見其復古聲線裡的情緒。參與這首歌的樂手有誰呢?光是Stanley Clarke的貝斯不過癮,George Duke的鍵盤可能是讓此曲更加穩固的重要因素。

跳出〈All Matter〉。《The Heart of Infinite Change》其實是2017年的重要泛黑樂指標。不只2013年過世的George Duke,連2012年早逝的Austin Peralta也名列樂手陣容之中,居然在2017年出版的音樂專輯裡可以聽到兩位不同世代鍵盤名家的彈奏,真可謂是「靈魂樂」。而《The Brave One》的樂手群,亦或多或少貢獻了各自手段(包括長期夥伴Tony Austin),在2017年的當下,延續了《The Heart of Infinite Change》的爵士靈魂節奏藍調嘻哈共冶革命,相信未來我們可以聽到更成熟的相似類型音樂。




2017-08-25

【等待】Sara Pi / Kyoto Jazz Sextet - We Are One

人之所以為人必定有情有感。

最近西班牙歌手Sara Pi和日本團Kyoto Jazz Sextet不約而同發表相同名字的歌曲We Are One。

We Are One是遙遠的目標,畢竟世界因有情有感而繽紛。殺戮同樣是情感表現,只怕不見得合乎普世道德;一旦有人服膺,世人便得接受它,以及執行它的人,以表尊重,除非你心無存殺戮的解葯--救贖。

有殺戮就有救贖,此乃天經地義。

We Are One是個高標準,好像不許人們展露陰暗面;當然,勸世是成就完美人格的手段,然回過頭想,我們吞忍下、不為人知的東西終究不會消失,如果未經適當釋放,有天它會成為怪物,藏匿在We Are One的標語之下,等待奮起。



Dear mother earth, need an explanation
I can’t seem to understand, what’s going on
They kill for a piece of paper
They don’t realize at all All we need you can provide us
To survive and serve us all
I can’t see all those borders tearing people apart
All I see from my heart is
We are one

Forgive them mother they don’t know what they do
It’s their blinding ego
That they can’t see through

They don’t really care about you
They don’t even feel love
The key is inside their hearts
Soon they’ll realize

Through the connection with their own core
The answer will be found
We are one


2017-06-14

【聽覺小記】Nicola Conte presents Stefania Dipierro - Natural (2016)

【儘量記錄每日所聽專輯的小型計畫】

2017/06/14
雨未停。

*   *   *

如前菜般的《Natural》。

擅長爵士冷盤的義大利大師Nicola Conte,幾年前分了點心到靈魂樂上,現在又跑回他偏愛的巴薩諾瓦和森巴(但仍保有些許靈魂基調)。去年出版的《Natural》,我因運送丟失又買了一次終於入手。主唱Stefania Dipierro的功力匪淺,這張標準義大利人的唱片,透露著不甩世間的偌大情懷;這就是Nicola Conte的音樂魔力,好像一道堪比主菜風味的前菜,讓你直到吃完甜點擦完嘴唇還是忘不了它。

喧賓奪主該檢討的是那個主喔。



2017-06-03

【聽覺小記】Otis Junior & Dr.Dundiff - Hemispheres (2017)

【儘量記錄每日所聽專輯的小型計畫】

2017/06/03
從氷見一路到雨晴。

*   *   *

切成一半就是一半的《Hemispheres》。

Otis Junior & Dr.Dundiff這個組合聽了好一陣子,說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倒沒有。白人加黑人,如果搭得很恰當,效果就會跟他們一樣好,而且會變成新生樂種的推進力。純黑已經不是靈魂樂和節奏藍調的賣點,太白又有鳩佔鵲巢之嫌。《Hemispheres》的優點就是呈現出平衡美,Otis Junior的嗓子唱起藍調恐怕得不償失,Dr.Dundiff好比另一個Gilles Peterson,負責裁剪Otis Junior的情韻,讓不再刻板的年輕聽眾接受「新新靈魂樂」。

猜猜下一站要到什麼地方。






2017-05-25

【聽覺小記】Bain - Love In Blue (2014)

【儘量記錄每日所聽專輯的小型計畫】

2017/05/25
都會人生。

*   *   *

恬適莫若《Love In Blue》。

Bain是David Bain意志之下的團體,編制約五、六、七、八人不等,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活動。接觸《Love In Blue》是個偶然,光看專輯封面似乎不太引人興趣,但它卻分在靈魂樂與節奏藍調範疇內。我是個好奇心濃厚的人,便找了《Love In Blue》來聽,心想,還真有Sade的樂團滋味,甚至讓我回憶起Sweetback,也就是Sade團員Stuart Matthewman另外成立的音樂組合。不說Sade,十幾二十年前Sweetback的兩張專輯,是我流轉都會徬徨過程裡的呼息,尤其是第一張專輯,Amel Larrieux幾曲的輕語說訴和Maxwell〈Softly Softly〉的深省覺悟,盡是生命感動,簡直是我心中Urban contemporary的樂種原型。《Love In Blue》何嘗不是如此,游移的年輕心靈需要經過「詩意」洗禮,讓也許困擾也許不安也許暫時無力擺脫的尋常生活,有點共鳴有點幻想有點麻醉,然後涓滴成篇。

一回頭竟已二十年。







2017-05-10

【聽覺小記】Jordan Rakei - Cloak (2016)

【儘量記錄每日所聽專輯的小型計畫】

2017/05/10
現在不進行式。

*   *   *

精巧的《Cloak》。

紐西蘭人Jordan Rakei往來布里斯本和倫敦不斷進行新靈魂樂實驗,與更年輕的Tom Misch(跟前Lamigo投手明星〔Pat Misch〕同姓)互為表裡,是我們不能忽略的理想型(Idealtypus);新靈魂樂是少數人可以駕馭的工作,身懷潔癖技能才得以結出花果。這張《Cloak》是Jordan Rakei的第三張作品,樂器編拍的乾淨程度讓我想起剛出道的Dwele,這星期已經聽了將近五遍還是意猶未盡。

期待下一張作品。



2017-05-05

【聽覺小記】Sureshot Symphony Solution - Elegant Aggression (2012)

【儘量記錄每日所聽專輯的小型計畫】

2017/05/05
放生一個人居然內心會如此平靜。

*   *   *

大隱於不懂夜的黑的白天的《Elegant Aggression》。

Sharpshooters二分之一的Shane Hunt(DJ Suershot),對於SSS計畫下的專輯《Elegant Aggression》,結果會如何應該盡如所期。其實2007年SSS已有《Intro To An Interlude/Interlude To An Outro》兩張一套共73首的beat tape,好聽程度超乎我們所能想像。《Elegant Aggression》同樣夾帶著HipHop、Soul、Reggae、Acid Jazz、Electronic、Psychedelic funk等一大堆純黑音符,經稍加整理後,可以視為Adrian Younge現行風格的先驅,也就是那種老老復古調調。本篇選了專輯最後兩首由Glen Ricketts演唱的好歌(完整版請自行尋找)及一首出自驅靈人Coultrain的吟誦,特別是Reggae老前輩Bernie Pitters在〈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所彈的風琴聲悠揚,閉上眼聽你會想念夜的黑。

隨你飛。





2017-04-26

【眼下】時代總會不說自明:Exposé - I'll Never Get Over You Getting Over Me



大概是我高中時,在台灣已經很紅的暴露合唱團(Exposé)有一首單曲打進告示牌金曲榜前十名。〈I'll Never Get Over You Getting Over Me〉,歌名很拗口,但很抒情,而且是Diane Warren所做,品質掛保證。(不熟Diane Warren的人可以看看她的豐功偉業:http://www.billboard.com/articles/columns/chart-beat/6858135/ask-billboard-diane-warrens-biggest-hot-100-hits

想當年追榜追得凶的我,總會期待那些抒情歌曲成績可以好一點,無論是搖滾、鄉村或節奏藍調。暴露合唱團最厲害的單曲不是這首,畢竟那時是個容許抒情歌曲存在的時代,而且許多曲風只要好聽都有可能打入排行榜,每週都讓還在吸收美國音樂知識的我聽得超過癮。

現在真的都沒有足以讓人咀嚼再三的抒情歌曲了,人們心裡不再留白,每天都得接受新資訊而且填得飽飽的,哪能靜心聽慢歌感受緩步生活的魅力。

那個時代也許物質與資訊貧乏了些,而當時你我生命僅有可得的趣味事物,經由不斷反覆琢磨它之後,終會陪伴我們偶爾憶及某段片刻。

2017-04-13

【聽覺小記】RF Presents Opolopo (2007)

【儘量記錄每日所聽專輯的小型計畫】

2017/04/13
感激者與趕集者的交融。

*   *   *

《RF Presents Opolopo》是近代獨立節奏藍調音樂的原型之一。

匈牙利人Opolopo對於聽眾可能頗為陌生,即使有人不斷推薦。這是大多數台灣人過度簡化的聆聽習慣和覺得可有可無有關。十幾年來,Opolopo和太太Amalia全力實踐腦中的音樂想法,這張《RF Presents Opolopo》蘊藏了當年預測的節奏藍調可能走向,儘管過了十年,還是很新穎。

沒有人喜歡停下腳步觀察腳印。



2017-03-24

【聽覺小記】Michelle Shaprow - Purple Skies (2011) / Earth One (2014)

【儘量記錄每日所聽專輯的小型計畫】

2017/03/24
假象。

*   *   *

從《Purple Skies》俯瞰《Earth One》。

Michelle Shaprow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音樂結構確實有別於人,聽著她的歌,得以輕易進入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般的想像。這兩張幾乎全是個人創作的專輯雖然隔了將近三年,但感受上是連貫的,且在義大利鼓手兼製作人Alex Eleña(Lily Allen、Alice Smith)、葛萊美提名製作人Joshua Valleau(Kanye West、John Legend、Snoop Dogg、Common、Estelle、Corinne Bailey Rae、Cee-Lo Green、Alice Smith)及吉他手Topher Mohr(Mayer Hawthorne、Alice Smith)等人的協助之下,不以複製Alice Smith的模式,讓Michelle Shaprow充分傳達諸如歡喜、悵惘、迷惑、質疑、豁然開朗等繽紛情緒,儘管節奏藍調是其部分取材。日本和韓國都滿欣賞她的音樂,或許我們也可以聽聽看看體會吧。此外,Michelle Shaprow在2016年生日時免付費釋出了這兩張專輯28首歌,覺得不錯的朋友可以多少支持一下了。

我可以不依靠虛偽故事填飽青春已然消逝的空位。

2017-03-15

【聽覺小記】Mad Satta - Comfort (2014/2015)

【儘量記錄每日所聽專輯的小型計畫】

2017/03/15
倒數之日的憂鬱。

*   *   *

貼近人性的《Comfort》。

主唱Joanna Teters的歌聲真好。擁有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的優良血統,這位白人姑娘把黑人音樂詮釋得如此透徹,讓我以為我聽的是黑人做的音樂。《Comfort》確實走來舒適,這群幾乎是白人的團體,短暫相逢譜出這些好歌之後,目前各自走著自己的路;想必,離離合合是人生況味,無論有沒有計劃,時間都會帶著人們迎向下個階段。(Joanna Teters現與同質的Kat Wright & the Indomitable Soul Band合作)

好聚好散。





2017-03-01

【聽覺小記】Natasha Watts - 2nd Time Around (2016)

【儘量記錄每日所聽專輯的小型計畫】

2017/03/01
逐漸崩壞中的感受。

*   *   *

細聲的《2nd Time Around》。

丹麥(Frank Ryle)和德國(Robert Hardt)雙人製作搭檔Cool Million的音樂企圖很簡單,想要把八零年代的節奏藍調放到今日音樂場域之中,因此找來大量退居二線唱將或人們不甚熟悉的純然獨立歌手,讓聽眾回味昔日榮光。歌聲優雅的倫敦靈魂女伶Natasha Watts的兩張專輯歌曲多半出自這兩位製作人之手,2016年出版的《2nd Time Around》依然呈現高度美感,也就是唱歌的人唱著寫歌的人對於人生情感的諸多感受;世界亂七八糟的,唯有這裡保留了成熟大人本然的矜持與理性,儼然是個足以依傍的中道。

多聽些有氣質的音樂,好嗎?


2017-02-21

睡眠之鏈

昨天晚上聽到一聲轟隆,驚醒之後,我才發現是光的聲音。很久之前我記錄過關於光有聲音的事,但沒人願意相信我,更別說有多少人確實看了我寫的文字。而我告訴你們,光的聲音是存在的,如同多年前我的堅信,那是讓你,顧不得自己正在做事,只眼睜睜的,比一口氣挖出自己心臟還震撼,讓聽覺和視覺融在一起,終成寧靜一片。如果哪種環境差堪比擬,便是死亡。

2017-02-06

【聽覺小記】Christopher Williams - Not a Perfect Man (1994)

【儘量記錄每日所聽專輯的小型計畫】

2017/02/06
成為大人之後。

*   *   *

完美男人的指南《Not a Perfect Man》。

Christopher Williams是個極度低調的節奏藍調歌手,比較知名的歌曲是搭著黑人經典電影《New Jack City》的〈I'm Dreamin'〉和搭著Mary J. Blige、Jodeci等Uptown群星一塊演出的《Uptown MTV Unplugged》。但我覺得〈I'm Dreamin'〉不夠好,這是相較Christopher Williams自己給我的感覺,也許,他不若Johnny Gill的磁性或Luther Vandross的溫厚,所以中規中舉的聲音,讓當時的製作人提不起勁,要說他有什麼特點,像是差不多是二十年前邁阿密熱火射手Voshon Lenard只偶爾給予球隊和球迷安定感的準射手。《Not a Perfect Man》是Christopher Williams活躍時期的最後一張專輯,亮點是Gordon Chambers這位依然挺立的創作歌手包辦第7到第9首歌曲的工作,而我所選的同名單曲〈Not a Perfect Man〉是整張專輯最「細」的一曲,好像有點脆弱有點多愁善感,展現Gordon Chambers少有的陰柔面。而開門歌曲〈If You Say〉有拍成MV,節奏很強烈,爆發力十足。

現在的節奏藍調裡已經沒有男人唱歌給男人聽的歌了。


2017-01-16

【聽覺小記】Kendra Morris - Mockingbird (2013)

【儘量記錄每日所聽專輯的小型計畫】

2017/01/16
掩耳盜鈴的世界。

*   *   *

藏了心事的《Mockingbird》。

許久之前曾在Urban Union介紹過Kendra Morris這位白人女聲(【特稿】性別啟示錄:藏在MARC BROUSSARD與KENDRA MORRIS裡的相對論),近日再度拾起她的作品《Mockingbird》,察覺其中深藏辛勤工作者未受到重視的點滴。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絕不是成功之徑,吸引眾人目光者,通常都是取巧之徒所為,靠著粗鄙手段換得滿堂喝采,而如《Mockingbird》唱了又唱但終於乏人問津的事例,多如老生常談,我不禁懷疑世界是由惡秩序所掌控。

聽完這張專輯,你是否敬畏起卓爾不群的Adrian Younge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