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7

熄了,我燈

 燈,熄了。
 
 回家前的最後一個夜晚,浴室的燈終於熄滅,昨晚它便閃爍閃爍,沒料到今晚就崩潰了。

 我一直相信自己就是自己生命的啟示,很多時候,發生在我之外的事,總能夠牽涉到形而上,因此我不得不懷疑,究竟要做到如何,人才能真真正正的擺脫世俗,退化成無物。

 退化成無物。

 但人終究是物,我也終究是物,如同那提前告終的燈,會被無端捲入情與欲的川流之中,遂成一種解釋。

 所以它熄了,根本沒有道理可言。
 
 感情,也是。

事與願違

 這感覺很不好,衝上腦門的,竟是那時間之憶。

 一個充滿陽光的中午,我了解妳並不在那個地方,索性我丟下尊嚴與歎息,迎回妳,到我身邊。

 妳也是一朵陽光,驕陽似的面孔,我懷疑五官之中沒有陰影;我全心的,照顧妳這來歸,因為我總認為,自己不夠包容。

 愛情是什麼呢?我很肯定的說,葬身火裡。

 至今我仍不清楚,我鼻息之中,那花香是妳的自然發散,還是我的顳葉出錯,總之,片段停滯在我心的某處血管壁,只要血不斷源,糾痛,不止息。

 花與火與陽光,全都擠在現實,可惜的是,我活在夜裡,什麼都看不見。

2008.04.17 逼近

Session 1

 中午去西門町走一走,自己一個人,很多地方充滿回憶,但也僅只回憶,點到為止。

 走到鞋店,果然沒錯還沒開門,因為Gravis好像結束代理了,我想去看一下,也許明天晚上會再去一趟。然後我走到另一間百貨,Triple Five Soul的鞋子之前也有在看,結果看到一雙中統的,還不錯,價錢是2,436,也就買了下來。本來有另一雙1,000塊錢的還不錯,但是12號,大了一個指頭,作罷。

Session 2

 回到公司,Laetitia和SaSa靠了過來,我把一些事又講了一下,嗯,真的還有很多事、很多感覺,需要做知覺統合了。

Session 3

 今天沒聽歌,但想起一首歌,高明駿唱的〈愛與不愛之間〉,是1995年的歌了,袁惟仁營造這種Acoustic實在很高招,那時他也幫那英和王菲做了不少這樣的歌曲,但〈愛與不愛之間〉是我特別喜歡的作品。

 很巧的,MV是在西門町拍的,現在的MV盡是有劇情的,因此再重新看了這首歌,感觸可真多。

 當開始和結束都預知在同一個故事裡面
 以為彼此生活尋找的只是共同的點
 雖然同一個世界 我們走在不同的線
 愛與不愛之間 我卻一廂情願
 堅定的誓言 美麗的欺騙 是否要說再見

老音樂人還能做什麼?

 這個題目有點大,但我還是盡量簡明扼要的講。
 
 這一年來,台灣四十歲上下(籠統的說,也就是在1965年左右出生)的音樂人,因為選秀節目(而且拓展到中國去了),原本走下坡的、躲在幕後的,好多都飛奔至螢光幕前頭,做著所謂的評審角色。

 這角色,很舒服,除了往返各地、呆坐、口很乾之外,我想,這些音樂人似乎「賣起老本」,寫歌量減少,口說多,但仍維持著「老師」的名銜。

 想起多年前有記者問羅大佑:「為什麼沒有新作品了?」他的回答很有勇氣:「創作不出來就不要創作啦,要承認自己沒那本事!」

 我不是說音樂人一定得日夜創作而且品質要高,在唱片被大家弄到爛的情況下,這些寫手或許仍有一定的水準,可是,這「水準」究竟是放在哪個天秤上呢?其「現時」水準,是否足以支撐起「師」這具頭銜?

 這些檯面上的人(就不指名了),就我十幾年以來的觀察,現在所能提出的東西,是停留在上一個世代的(就是十年前的那副光景);他們現在創作和製作的音樂,如果可以拿到十年前聽,或者相反過來,把十年前的東西,放到現在聽,請問,有人能夠聽得出來「時代性」嗎?(十年前的東西和現在的東西,到底有沒有「不同」,在軟硬體技術進步的同時,人這個載體,其內心是否也能更新?)

 類似的創作手法,相似的音樂架構,相同的宣傳模式,雷同的市場需求,這些音樂人,於是或主動或被動的繼續一貫「保守老路」,不斷的複製自己,因為會賣的就是這些,那些不會賣的,我連發表都不必了,何必跟國外音樂人一樣,無論是該被淘汰的和還沒被淘汰的,還是會弄出一個自己的發表平台(如MySpace),這些人的音樂根本沒人聽嘛,更不會賣錢,所以,我就只要像公務員一樣制式,三餐自然溫飽,而且繼續享有好名聲、崇高的音樂地位。

 這是環境的問題,再加上人謀不臧。

 說了那麼多,如果找不到一個具體的例子,那我恐怕真的是自打嘴巴。

案例

 Charlie Ray Wiggins
 學名:Raphael Saadiq
 出生年:1966年
 第一階段-樂團:Tony! Toni! Toné!-1988至1996年(22歲至30歲)
     -主軸:黑人live band,偏New Jack Swing
 第二階段-樂團:Lucy Pearl-1999至2002年(33歲至36歲)
     -主軸:兩男一女團體,偏HipHop + Neo-Soul
 第三階段-個人:Ray Ray啦-2002迄今(36歲之後)
     -主軸:個人廠牌Pookie Entertainment,多方製作,獨立音樂

 第一階段是家族樂團,自七零年代開始,許多黑人家族都有自己的團體,知名者如The DeBarge、The Isley Brothers,這種團體走的都是老靈魂式路線,而且音樂素養因為父輩的影響亦相當出色,只可惜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似乎沒有新的家族樂團誕生;也許我們可以把其歸咎到目前流行樂界並沒有提供「家族樂團成功」的平台,因為黑人已經不像三十年前,負有專為流行樂界(或者說是白人世界)提供聲光娛樂效果的責任,而且黑人自主性年復一年的升高(即使種族問題還是光明正大的擺在那裡,但表面上已經不若往昔嚴重),在兩相交錯之下,現在的家族樂團可能會在某個地方表演(出生地或發跡地是最多的兩個地方),而非昔日的整個美國世界(大家能想像當年的The Jackson 5如果錯置到現代,會不會沒人看呢,這是整個環境的改變,也許當時人看The Jackson 5,跟看Day 26是一樣的,但Day 26絕不會是The Jackson 5那般的家族樂團,君不見B5的不成功例子嗎,B5也同樣是五個親兄弟呢)。

 Raphael Saadiq在Tony! Toni! Toné!時期當然是主角(每個家族樂團最後都會出一個大明星),這時期的音樂,也還是沿襲著「聲光娛樂效果的責任」,但到後兩張專輯《Sons of Soul》和《House of Music》,則開始有所轉變,Raphael Saadiq的想法逐漸深奧起來,Neo-Soul的東西,顯然正在他的音樂隱隱作祟。

 第二階段是一個轉折,即使Tony! Toni! Toné!解不解散至今未定論,然而才氣逼人的Raphael Saadiq還是找來A Tribe Called Quest鐵三角之一的Ali Shaheed Muhammad,以及En Vogue的霸氣女Dawn Robinson合組了Lucy Pearl,這團體儘管只出了一張唱片,但單曲〈Dance Tonight〉、〈Without You〉、〈Don't Mess with My Man〉後來都被各大小DJ混音來混音去,可想而知,在脫離Tony! Toni! Toné!的R&B/Soul基調之後,Raphael Saadiq確實把HipHop元素融入自己的想法並創作出新的混種音樂,而且,在Raphael Saadiq的手中,也確實跑出一條與眾不同的Neo-Soul路線。

 別忘了,在D’Angelo的劃時代Neo-Soul專輯《Brown Sugar》中,Raphael Saadiq和Ali Shaheed Muhammad可是幕後參與者,請見專輯內頁。

 第三階段,也是讓我很痛苦的階段,因為Raphael Saadiq把自己抬升到很玄妙的地位。
照理來說,Raphael Saadiq的專輯是可以像同期的R. Kelly一樣,交由大廠發行,可是,他的兩張錄音室專輯和一張現場專輯,在宣傳上卻是低調到不行(而且第一張《Instant Vintage》還是環球發行的)。

 我個人認為這跟Raphael Saadiq的個人理念有著密切關係,因為他的自有廠牌Pookie Entertainment從約莫2002年開始營運,便死撐活撐到現在,途中曾經關站,但Pookie Entertainment確實是存活下來了。Raphael Saadiq一手建立這個能夠發揮自己想法的地方,即使態度強硬到不肯與主流妥協,但在音樂方面,他還是沒有停留,他繼續往「開發新樂種」的可能性前進。

 此時,與Raphael Saadiq合作的對像五花八門,主流R&B的有Mary J. Blige、John Legend、Alicia Keys、Anthony Hamliton、Teedra Moses,老的有Lionel Richie、Earth, Wind & Fire,變種的有Kelis、Joi、Truth Hurts,UK Soul的有白人Joss Stone,HipHop的有Snoop Dogg、Mos Def,其中,他最想做的音樂,若大膽一點來推測,根據長期以來我的觀察,就是如他最常放在過去Pookie Entertainment網站上的兩組藝人:Teedra Moses與Joi的音樂(前者是偏主流,後者則偏迷幻﹝Psychedelic﹞)。

 Raphael Saadiq的音樂應當是屬「陰性」的東西,而且他的聲音也偏「柔性」,所以我推想,Raphael Saadiq的音樂在與時俱移之中,仍保有「靈魂樂」的初衷,特別是他在與一些HipHop的合作中,聲音的張力也是偏向女性面。(Neo-Soul是否是一種把男人搞虛的樂種呢?有待時間考驗。)但無論如何,這個時期的Raphael Saadiq確實做出了許多各式各樣的音樂,這也是現階段一些黑人音樂所勾起的新興思潮:HipHop和R&B應該有更開闊的視野,應該破除國界,融入更多的異類元素。

 若有第四階段……

 2008年,Underground HipHop也出現Raphael Saadiq的聲音……

 多產團體The Living Legends的白人團員The Grouch在新專輯《Show You the World》的同名首支單曲〈Show You the World〉,找來這位始終力求突破的「40歲級音樂人」,讓他嘗試他的「新樂種」,節奏分明,聽了一兩次就能夠記住它。

 同樣是洛杉磯人,Focus…在2008年找來如HipHop界的Little Brother、Chino XL、DJ Revolution、Busta Rhymes、Bishop Lamont……,以及R&B界的Teena Marie、Denise Thompson,共同創造了一張《Dedicated》專輯,很高興的,Raphael Saadiq的聲音也出現在其中一首歌〈Weekend〉,這歌一聽就知道是出自於Raphael Saadiq之手,和〈Show You the World〉一比,是西岸得多。

 我的意思是,音樂人可以對自己期許高一些,音樂沒有好與壞,低潮有低潮的作法,前面提到的R. Kelly,雖然現在他的音樂已經不若以往,但,他依然有隨著時代做改變,即使都已經在流行樂界打滾20年了,你的音樂想法,往往在你的說法(而且是曝光過度的言語)中,便可知曉,拿最貼切的例子,那些常說「R&B有R&B的唱法」的人,你們知不知道,「R&B等於轉音」的思維已經在你們的錯誤灌輸下,影響了成千上萬的人。

 R&B絕對不是只有轉音,只有nonobaby,R&B現在又回到Soul去了你們知道嗎?現在的R&B音樂人都在玩各種樂器,而不是玩聲音,你們又知道嗎?那麼多人還是拿著十幾年前的「R&B」來詮釋歌曲,你們不察就算了,居然還說「你們可以怎樣唱又怎樣唱」,說真的,你們沒有吸收新的外國歌曲,始終拿80年代的音樂搪塞自己對於二十一世紀外國音樂的不甚了解(也許有為質疑「為什麼要了解」?因為現在的國語流行歌,哪一首不是受到中國風、歐風、美國風、韓風、日風的影響,我們的流行音樂論述只存在閩南語歌曲裡,但閩南語歌曲也依然有著些許日風的舊日痕跡),拿二十幾年前的民歌經驗來告訴現在二十歲不到的年輕人,「嗯,唱民歌才是唯一的路喔」,這也難怪作品聽不出「時代性」,年輕人的音樂處處都被你們的東說一句西說一句給限制住了,然後丟下一句大環境不好。

 這就是人謀不臧。

 以Raphael Saadiq做例子,40歲,依然可以很年輕,只看你有沒有好好把身分拋開,好好的沉靜下來為自己想一想。
 角色,是得來不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