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4

【Ghetto】我們的圍城/ 1969

 
 
1969 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胡士托音樂節首度舉辦

1969年,靈魂爵士女伶Marlena Shaw自Cadet唱片移籍至Blue Notes之前的《Spice of Life》專輯中,這首〈Woman of the Ghetto〉頗具放克基調。唱紅〈Feel Like Makin' Love〉的Marlena Shaw,看似隨興卻固執的歌聲一直讓她在黑人音樂光譜上占有一席之地。若要探討誰是早期女性流行音樂圖騰,絕對不能遺漏Marlena Shaw。

與Tina Turner尚未離異的Ike Turner,在巡迴演出時,與他的樂團The Kings of Rhythm出版了《A Black Man's Soul》專輯,裡頭有首歌曲〈Ghetto Funk〉。這是一張放克早期的演奏專輯;七零年代音樂會如此雋永,是有跡可循的。

另外,白人夫妻檔Delaney & Bonnie一曲〈Ghetto〉出自首張專輯《Accept No Substitute》,展現另一種時代意味深厚的「Ghetto」。
 

【Ghetto】我們的圍城/ 1968

 
 
1968 4月4日,Martin Luther King, Jr.遇刺身亡,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告終

1968年9月出現一張珍貴的「Ghetto」專輯──《Eddie Gale's Ghetto Music》。這張專輯出自爵士小號家Eddie Gale之手,灰色暗沉的封面上,一群黑人樂手駐足在一座小山丘,望向不知去向的遠方;五首歌曲,彷彿負載著黑人數百年來的「業」,唱詩班與現場樂器聯手融合出詭譎氣氛,經由空氣「施力」並重擊聽眾的想像空間,召告全天下;黑人對於現實環境的焦躁不安。《Eddie Gale's Ghetto Music》與1972年Archie Shepp的《Attica Blues》專輯有著類似訴求。

在此同時,單曲〈The Ghetto〉出現,收錄在父女檔合唱團The Staple Singers轉戰到Stax唱片的第一張專輯《Soul Folk in Action》,緩緩曲調正適合引領黑樂進入嶄新領域。
 

【Ghetto】我們的圍城/ 磨刀霍霍的六零年代

 
時值美國南北戰爭後一百年,始終存在的種族問題得到契機。1964年,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1965年,接著通過《投票權法案》,總算落實真正的種族平權。在此之前,國會針對黑人選舉權通過的修憲條文只是虛應故事、聊備一格。這一條選舉權之路,他們爭取了九十四年。
 

【Ghetto】我們的圍城/ 那首黑白相間的歌

 
 
時間回到1969年的美國流行樂界。Elvis Presley在著名的專輯《From Elvis in Memphis》,出現一首以「Ghetto」為名、原先是與〈Any Day Now〉以黑膠發行的單曲〈In the Ghetto〉。此曲後來數度為眾家歌手所演唱,包括Sammy Davis Jr.、Candi Staton、Dolly Parton、Nick Cave、The Cranberriese、Ronan Keating、Paul Young、Three 6 Mafia等等。

後來有人認為,〈In the Ghetto〉是Elvis Presley搶了黑人的飯碗,七零年代許多翻唱者之中,如Candi Staton、Joe Simon、Gene West與Sammy Davis Jr.的版本唱得就像是為黑人量身訂作般感動。然,細究作曲者,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白人Mac Davis,而且還是個鄉村歌手,故此說不無成見。

〈In the Ghetto〉雖非美國音樂史上第一首以「Ghetto」為名的歌曲,但考量Elvis Presley在音樂上的重要地位,所以必須先提出來作為開場。
 

【Ghetto】我們的圍城/ 起義

 
 

人之奴隸我,不足畏也,而莫痛於自奴隸於人;
自奴隸於人,猶不足畏也,而莫慘於我奴隸於我。


──梁啟超,〈論自由〉,1902年



根據《韋氏辭典》解釋,「Ghetto」一詞可能源自1611年,為當時威尼斯地區猶太人生活處所;《牛津辭典》則進一步補充,「Ghetto」的詞源流傳在更早的1516年。

四、五百年來這個名詞始終隱含著政治性,是那根深柢固的,而且發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它還牽涉著諸如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的複雜群我關係,如同一個人出生便烙上印記,特別表現在外顯的膚色與穿著,誰是誰一望即知。

與其說被迫歸類,不如說「Ghetto」的底蘊包含著一種主動認知,是政治社會化的結果。當你認為自己是貧民,且你的生活條件也十足證明你是個貧民,從你的眼中看整個世界,就會察覺另一群與你身分地位相左的優渥人士,他們站在一條隱形線之外,用鄙夷的眼光打量你,甚至不屑一顧,此時,你會積極抗爭,打他個頭破血流嗎?

「Ghetto」的風,隨著歐洲移民漂向百餘年前的美國。

愛爾蘭幫與德國幫相繼在現在的美國東岸紐約據地為王,後到的義大利與波蘭幫只得撿拾碎肉,而最低下的非洲人及其後裔分不到肉,也學起那一大群白皮膚啃起了骨頭。

「Ghetto」是食物鏈的機制之一,你無法破壞它,至多,假裝它的存在無關痛癢。

人類生活哪有平等之說,唯有自由不會遭到剝奪,如何轉換情緒才是重要課題:命定的,就讓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不是不去計較,而是轉為正面力量,把眼界放在該關注的方向,如同本篇主要介紹以靈魂樂、節奏藍調等為名的「Ghetto」專輯或單曲,希望每隔一段時間再度聆聽時,都能搭著你當下心境,觸發新的感受。

「Ghetto」,是一段活的歷史。